未依法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地块,不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和修复无关的项目。
Karcher德国卡赫将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全球首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AI智能清洁机器人KIRA BD 50/50。硬科技产品历来是往届进博会的重头戏,第四届进博会现场不乏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吸睛黑科技产品。
黑科技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竞相登场瓦里安人工智能高度自动化无接触癌症放疗中心全球首发,沃尔沃无人电动轮式装载机概念机Zeux全球线下首展,永恒力全新自动化物流解决方案及EZS 7280亚洲首发在国家会展中心6.2H(6号馆2层)新品发布专区,有着51件全球首发新产品、技术及服务。今年香港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首次进入进博会。崇德新能源汽车地面智能充电系统中国首发,该系统既支持公共充电设施大到1兆瓦的大功率充电,5分钟即可充到600公里行程的电量,也能支持家用小功率的低成本充电设施,同时具备与无人驾驶车辆充电量联网结算系统的连接功能等。汽车产业链正加速向低碳化、电动化等方向转型,新材料和新应用对加工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优势在于全自动化、高通量和灵活性,每天最高可检测超过3万份样品,也可兼容目前疫苗研发的各种主要技术路线。
平台可根据应用需求,灵活组合多个系统,全面助力疫苗研发过程中重要的中和抗体检测、抗体功能分析及疫苗活性评价和疫苗质控等领域。41件中国首发新产品、技术及服务。中国实施能源扶贫工程,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能源资源,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2021年以来,陆续发布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技术规范和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三项管理规则,初步构建起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强需求侧管理,大力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园区)创建及参考产品(技术)遴选工作,实现用电管理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推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印发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组织开展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以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
(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坚定不移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城市低碳交通系统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31个省(区、市)中有87个城市开展了国家公交都市建设,43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2020年,中国启动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着力加强统筹指导和沟通协调,强化气候变化影响观测评估,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脆弱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得到国内国际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2010年至2020年,中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约1.08亿亩。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到2.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在城市地区,制定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开展海绵城市以及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气候韧性,通过城市组团式布局和绿廊、绿道、公园等城市绿化环境建设,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相关气候风险,提升国家交通网络对低温冰雪、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适应能力。
自2014年起对三氟甲烷(HFC23)的处置给予财政补贴。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提出涵盖气候变化及影响等5大类36个指标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报表制度,持续对统计报表进行整体更新与修订。
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初步核算,2011年至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8.7%。国际上的事要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要由各国共同掌握。
(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氧化碳和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完善绿色交通制度和标准,发布相关标准体系、行动计划和方案,在节能减碳等方面发布了221项标准,积极推动绿色出行,已有100多个城市开展了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每年在全国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强化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目标管理,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推行绿色制造,推进工业绿色化改造。(二)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二)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推动达成和加快落实《巴黎协定》,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逐步站到了全球气候治理舞台的中央。
从光盘行动、反对餐饮浪费、节水节纸、节电节能,到环保装修、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用品,绿色低碳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1%。
稳步推进城乡绿化,科学开展森林抚育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持续增加林草资源总量,巩固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增效示范引领,35%左右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全部建成节约型机关,累计创建5114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表明,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应对气候变化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中国累计建成超过2600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成千上万座阳光银行遍布贫困农村地区,惠及约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形成了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接受《〈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进入新阶段。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既关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关系到各国人民福祉。截至2020年底,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率已提升到6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累计完成散煤替代2500万户左右,削减散煤约5000万吨,据测算,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200万吨。
尽管如此,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中国迎难而上,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不断取得新进步。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
为确保规划目标落实,综合考虑各省(区、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生态环保等因素,中国分类确定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并对省级政府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将其作为各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等重要依据。碳市场可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发现合理碳价,引导碳排放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开展绿色低碳宜居村镇建设,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引导农户建设节能农房,加快推进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初步核算,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8.5个百分点;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8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4.7%,其中,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8亿千瓦、2.5亿千瓦、3.7亿千瓦、2952万千瓦、4989万千瓦,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各省(区、市)陆续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
出台气候投融资综合配套政策,统筹推进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市场资金引导机制,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截至2021年9月30日,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9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9.78亿元。
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中国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组织各地区全面梳理摸排两高项目,分类提出处置意见,开展两高项目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规建设运行的两高项目,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